11月25日上午,第九届江苏优秀青年土壤科学家学术论坛在江苏省农科院开幕。25日下午,我院资环所土壤污染修复创新团队举办了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专题研讨会。清华大学李炳副教授、南京大学赵丽娟教授、厉洪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向东研究员、刘五星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娜研究员受邀参加研讨会并做特邀报告,南京大学等高校的青年科学家、资环所土壤污染修复创新团队成员与研究生参加研讨会。
六位特邀专家研究工作涵盖了污染物迁移转化、生物修复机制、减毒/降解新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方向,在报告中分享了新方法与新技术,展现了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领域的前沿动态。李炳副教授以氯霉素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为例,论证了“多维组学联用方法”在揭示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机制方面的明显优势。刘五星研究员基于我国油田微生物资源库,利用菌株高通量筛选和合成菌群技术,低耗高效地实现了石油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成功治理。朱向东研究员针对传统还原性铁材料存在氧化层的缺陷,研发了无氧化层缺陷铁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不仅具有优异的还原性能,还兼具低碳特点,符合时代需求。赵丽娟教授在纳米银颗粒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另辟蹊径,提出纳米银激发植物毒物兴奋效应的崭新观点,并阐明了低剂量纳米银颗粒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逆境韧性。常规视角多关注土壤或农产品的污染物减毒,而厉洪波副教授则立足人体暴露的新视角,基于肠道营养元素与重金属竞争吸收、肠道菌群调控砷甲基化及肝肾砷解毒等机制,有效防控了人体砷摄入的健康风险。
10位青年科学家围绕作物重金属累积、污染物迁移转化、污染修复技术等方向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资环所土壤污染修复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张维国、陈未、史高玲分别汇报了团队近期的研究进展。张维国副研究员利用多组学方法,首次阐明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是该地区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陈未副研究员创新地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筛选到高效镉固定内生菌,并阐明其在镉污染稻麦轮作农田高效降低作物镉吸收的效应与机制。史高玲副研究员将纳米技术与叶面阻控技术结合,研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负载锌新型纳米叶面阻控剂,提高小麦叶面锌吸收利用的同时高效防控小麦籽粒对镉的富集。参会人员与报告专家开展热烈交流,针对相关研究方向的难点、痛点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领域的优秀人才与前沿成果,拓展了我所青年科研人员的视野与思路,为我所与研究领域内优势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土壤污染防治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与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