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江南稻区早稻抽穗、齐穗及灌浆阶段,为了解掌握早稻螟虫发生为害情况,6月中下旬开始,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螟虫防控岗位科学家罗光华研究员一行赴福建三明,江西抚州、赣州,湖南衡阳、永州等地开展水稻螟虫田间调查及防控技术指导,为当地中晚稻的螟虫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提升体系岗位工作实效。
田间调查显示,各调查点早稻上的螟虫发生及为害情况整体不重,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今年春季大范围持续干旱少雨,不利越冬螟虫存活,降低了田间有效成虫量;二是各地冬前调查越冬基数较高,防控压力大,农技人员和广大种植户高度重视,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比较到位,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培训主要从螟虫的发生趋势及为害特征、螟虫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潜在调控机制、螟虫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效果、实施关键要点等方面进行讲解。罗光华在培训过程中重点强调,尽管当前早稻上的螟虫发生不重,但为了减轻中、晚稻上的为害程度和防控压力,早稻上务必做到防控措施执行到位,从而实现“控前保后”的防控目的。
此次调研活动,获得了江南稻区早稻田螟虫发生为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中晚稻螟虫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导,助力当地水稻安全生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